当前共读 ⬆️点击阅读⬆️
🔔特别提示🔔 文穴首档文化资讯类播客已上线 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Podcast APP内搜索🔍 【文穴观察】 每个工作日早晨,一览全球文化资讯!
北岛诗歌登上伦敦地铁引热议 近日,“北岛诗歌登上伦敦地铁”引发热议,起因是有网友在伦敦地铁上发现被译成英文的北岛诗歌。 据伦敦交通局官网资料显示,确有此事,而且不少中国古诗也被搬上伦敦地铁。
事实上,地铁车厢的诗歌同样也广受地铁乘客好评,据悉《地下铁诗歌》项目早在1986年就有了,其想法由美国作家朱迪思·切尔奈克 (Judith Chernaik) 提出,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诗歌。 该计划通过在伦敦地铁车厢内展示一系列诗歌,让旅途更加有趣。其2015年出版的《地铁上的诗》包含了200多首有关地铁的诗歌,目前可以在伦敦交通博物馆商店和合作书店买到。而网友们在地铁上看到的则是2025年的首批诗歌。 那么在伦敦的读者是否看到过这些诗歌呢?阅读感受又如何呢,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 - 《老女孩》联合陈展抗击偏见 近期,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书系出版的《老女孩:另一种生活方式》引发了读者关注。 据资料显示,这是一份40+女性如何与偏见共处、如何与自我和解的生存指南。作者玛丽在43岁时被热爱的杂志社裁员,没有恋人与孩子,离开首都巴黎搬到马赛。她经历了爱情的起起落落,从痴迷到退出,思考着自己作为一个老女孩的生活方式。
书中犀利指出社会对单身女性的偏见,如“婚姻是劳动”等观点,直击人心。从职场到独居生活,从财务独立到自我探索,玛丽以幽默又坦诚的笔触,记录了老女孩们的挣扎与觉醒,堪称当代独立女性的心理按摩器。据悉,该品牌还联合了全国超60家独立书店,举办了《老女孩:另一种生活方式》—— “不乖、不媚、不解释——另一种活法的千万种可能” 联合展陈活动,截至2025年5月6日,到店打卡还可以获得相关赠品。 相关打卡方式:逛展打卡方式 此外,在我们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与生活和解的故事或感受,截至 2025年3月28日下午4点前,评论最高赞者前两位可获得《老女孩》图书1本(赞数并列按时间先后计算)。 - “无智能手机童年”引热议 据《卫报》报道,近日一个名为“无智能手机童年”的家长组织逐渐壮大,如今它已经得到超过10万名家长的支持,支持该组织的家长会承诺不会让孩子在14岁以前使用智能手机。热播电视剧《混沌少年时》的编剧杰克·索恩也表示自己会支持这一举措,该组织和支持者甚至希望推动一些关于学校禁止智能手机的立法。不过也有不少反对者认为,光一刀切的禁止或许并不会带来什么效益,甚至反而会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混沌少年时》剧照 - 【文穴观察】 青少年应该被允许使用智能手机吗? 那今天的文穴观察我们就来分享关于“无智能手机童年”组织引发的争议和讨论。 根据媒体监管机构 Ofcom 的研究,英国 89% 的 12 岁青少年儿童拥有智能手机,1/4的 3 岁和 4 岁儿童拥有智能手机,一半的 13 岁以下青少年儿童使用社交媒体。这一数据诚然引发了不少家长对未来孩子成长的焦虑,毕竟大多数成年人都摆脱不掉对手机网络的“沉迷”。不少成年人或许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刷了几个小时的短视频之后才意识到宝贵的时间被浪费了。 首先我们可以来聊聊青少年儿童使用智能手机的积极和消极的层面。 如今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情况并不少见,从积极的角度来说,上网课、做家庭作业这些也都渐渐离不开电子设备,智能手机则成了比较便携的工具,某种意义上,智能手机确实能让儿童突破传统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通过在线课程、教育类应用和全球化的知识库,再辅助现在免费的AI工具,获取多元信息。例如,农村地区的孩子可以通过手机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智能手机功能之多不言而喻,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促进了同龄人乃至跨文化的对话,帮助儿童建立更广泛的社交网络,培养包容性和国际视野。而退一步讲,智能手机的普及是数字时代不可逆的趋势。适度的使用能帮助儿童熟悉科技工具的操作逻辑,培养信息筛选能力和数字素养,这些技能在未来职场和社会上也至关重要。此外因为智能设备往往有定位功能,所以智能手机或智能手表也成了方便家长保障孩子安全的方式。 然而从消极的层面来说,沉迷游戏、短视频直播乃至涉及网络霸凌或被网络霸凌的情况也着实存在。而且,过度依赖手机社交可能导致青少年儿童在现实中缺乏面对面交流的能力。研究表明,虚拟社交的即时性和匿名性会削弱同理心,甚至引发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例如,日本“宅文化”的蔓延与过度依赖虚拟社交有一定关联,两者甚至互为因果,彼此强化。 此外智能手机的算法推荐机制也可能将青少年儿童局限在信息茧房中,强化单一文化或价值观的输入。同时,网络暴力、攀比风气等不良内容可能扭曲青少年儿童的价值观。此外,家庭成员也会因各自沉迷手机而减少交流,导致传统家庭文化中的情感联结被削弱。例如,父母自身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形成“数字代际隔阂”。 所以“无智能手机童年”组织为了规避那些消极影响,直接呼吁家长不让孩子在14岁前使用智能手机,从而保护青少年儿童。当然反对者的意见也十分合理,比如著名网络安全活动家伊恩·拉塞尔 (Ian Russell),拉塞尔的女儿莫莉 (Molly)就曾在网络上浏览大量负面内容后于2017 年自杀,而拉塞尔去年就撰文称,禁令是“幼稚的”,因为它最多只能延缓青少年儿童去接触有害的网络内容,而不能消除危险——因为有害内容仍然存在于社交媒体平台上。 这又回到了一个如何保障未成年人权利和家长如何有效承担监护责任之间的权衡和思考,青少年的情感和性话题也是焦点。 相关链接:《同意》 站在青少年儿童的角度来讲,家长直接禁止其使用智能手机显得有些威权主义,然而从家长的角度来讲,似乎在孩子重要的成长阶段规避风险是必要。很多人可能会给这样的建议,比如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并进一步构建信任,而不是一味禁止,但是这样的方式真的可行吗?会不会因为智能手机的使用时间和浏览内容反而使得了孩子和家长之间关系更加紧张呢? 对此,大家又是怎么看的呢?也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 采编:阿洛 审校:文穴编辑部 来源:万有引力、卫报等 文章内容仅供个人阅读、交流 不代表平台立场 ⬇️下期共读⬇️ NE045 达莉娅·德拉·塞达《落水母狗》
|